----本文謹獻給即將組織家庭及已是為人父母的朋友們
天下父母心,試問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答案肯定是沒有。期望歸期望,但,您的方法用對了嗎?在台灣教育制度發展如此令人擔憂的環境下,許多家長的教育行徑,常與自身理念背道而馳,而自己卻不自知。經常上演施予還孩子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方針,卻使得完全的反效果的可悲劇碼。面對這層出不窮、屢試不爽的窘境,本書的作者全惠星(韓籍)以自身培育出六位博士子女的實際經驗告訴讀者如何教育出成功的子女。
本書開端就給為人父母者一個觀念認知:成功的人都是出色的領導者。而建立此一認知的基礎,便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本書的中心要旨,就在作者母親留給作者的一句話:「才能,不能擋了品德之路」。現今社會常只把才能列為評等要素之一,卻忽略了更為根本、重要的品德。如何培養呢—從父母自身做起:不只關懷自己的孩子,也關懷別人的,這也是中國人「愛屋及烏」、「推己及人」的觀念。一位傑出的領導著,必致力於為他人著想;父母若如此為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也許孩子自己沒想過要成為領導者,但在他們幫助周圍的人,在努力實踐自己夢想的過程中,成為了領導者,卻是一個偶然卻又必然的結果。
雖說德勝於才,但若不掌握一些「眉角」,想脫穎而出仍差那臨門一腳。所以本書提及了成功領導者的七大要素:一、指導孩子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熱誠。二、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後,也實現自我。三、透過一生的努力給自己一個定位。四、才能,不能擋了品德之路。五、擁有創造性的整合力。六、具備歷史性、全球性的視野與觀察力。七、了解人際關係的力量。這七點最後都要導向同一個結論:父母應先以身作則,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示範及引導,後天打造孩子成為懂得關懷別人的領導人。
基礎及要素都已了解和具備了,身為幕後推手的父母們,該如何實際行動呢?很簡單,就是「行動」。我們必須從自身的行動開始規劃,並付諸實際行動。記住,即使是很細微的事,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很大。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培育的開端也是根本,父、母間的互動自然成為子女的最佳典範。所以夫妻間應互相尊重、為對方著想,孩子受到潛移默化下自然塑造正確認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重要性,不表自彰。另外讓孩子學習自己做選擇也是重要的一環,選擇的過程可以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應適時引導,逐漸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本書還分享了幾個教育方式的經驗,例如「家庭會議」,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理解別人的想法,進而自我思考整合、協商合議,即使主題是垃圾該由誰來倒等芝麻小事,仍十分有意義、讓孩子出現與您相左的意見時,應該認真的與孩子商量,讓孩子學習相互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命令。透過諸如上述經驗方式的引導,在教導孩子與實踐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就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自我表達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父母經歷第二個人生的過程。而在開始這第二人生前,您是否已做好規劃了呢?沒有父母天生就是稱職的父母,因此我們都必須學習如何活出精采的第二人生。然而,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原先的人生卻是不智之舉。為人父母者不論如何都不應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應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標的同時,與孩子共同經歷一切,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能受到良好的啟發。而本書最後藉由寫給爸爸、媽媽們及準爸媽們甚至即將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們的信,勉力及提醒家庭及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我們好好深思。